黄锡璆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九游会俱乐部

 
|

学习交流

黄锡璆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来源:新海俊 | 作者:xinhaijun | 发布时间: 2014-04-18 | 86554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锡璆简介:

黄锡璆,男,汉族,博士学历,祖籍广东梅县,19415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任抹县,1957年回到祖国,立志报效国家。

1960年考取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196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原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工作,历任助理技术员、技术员、工程师。19789月,历经17年的苦苦追求,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至1984年的二十年间,先后参与了机械工业部数百项大、中型工程的技术开发和设计工作,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19842月,考取公派赴比利时留学。1987年冬,获中国第一个医疗建筑博士学位后,学成回国。期间曾任中国赴比利时留学生学生会主席。

回国后,黄锡璆一直致力于我国建筑医疗的学术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19882-199412月,任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建筑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199412月至今,任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总建筑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01年退休后,仍置身于学术研究和工程设计第一线,为中国医疗建筑的技术进步和中国中元的医疗建筑业务发展而鞠躬尽瘁。

在几十年工作实践中,黄锡璆将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率先提出医院系统工程的综合优化设计理念,从空间布局、诊疗流程、医疗环境、安全环境、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我国医院设计水平,并付诸工程实践,先后主持100多座医疗建筑的规划设计,工程遍布全国,许多工程开国内之先,成为中国医院建筑的样板工程,引领我国医院建筑规划与设计的时代发展潮流,为改善民生,服务社会,推动我国医院设计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其学风严谨,品德高尚,在专业领域贡献突出,黄锡璆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2009年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专门为他在院内广场树立铭石,是业主对建筑师的最高褒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0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003-2012年期间多次被评为国机集团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评为国机集团劳动模范,2008年荣获“第五届梁思成建筑提名奖”,2012年获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

 

执著追求 成就伟业

 

黄锡璆身上,体现了对事业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从业至今49年,他无时不刻都在为他钟爱的建筑事业奔波忙碌,特别是从比利时留学回国后,“为中国人造自己的现代化医院,改善中国人的就医环境”就成了他毕生追求,经过20多年的执著探索与实践,终成一代大师。

1984年出国留学前,黄锡璆已在机械行业的各种工程设计中摸爬滚打了20年,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虽然默默无闻,但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功底。1988年留学回国后,47岁的黄锡璆终于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人生坐标,他信心满满,要在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有所成就。时不我待,他梦想着把在国外的所学所见,尽快运用到祖国的医疗建筑事业中。

然而,面对的现实是他满腔的热情、满腹的经纶却没有用武之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医疗建筑的设计理念还十分落后。他提交给医院的设计方案,常常得不到用户或卫生部门的采纳,有人甚至提出质疑,“你一个机械行业设计院出身的设计师能做好医院项目吗?”身边的好心人顾及他的博士名声和单位的效益,劝他别做医院设计了。黄锡璆没有退缩,以他对国外医疗技术、医院建筑发展的深入了解和对中国经济发展将推动民生改善的深刻认识,他坚信,一个中国医院建设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他沉下心,放下博士的“架子”,边研究,边实践,极力寻找说服用户的突破口和市场结合点。大城市找不到业务,就到偏远地区找;大项目承接不下来,就做小项目;项目无法实现自己的全部设想,就一点儿一点儿地体现。他带领中国中元设计团队先后完成了金华、九江、宝鸡、淄博等地医院方案投标和工程设计,并获得了初步成功。其中,金华中医院被誉为“南国江城第一院”,获机械工业部优秀工程设计奖。

1992年,黄锡璆终于迎来了他梦寐以求的“让国外先进理念在国内医疗建筑领域落地生根”的机会。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佛山市要兴建一座总建筑面积16万平米、总投资6亿元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一次性规划建设如此规模的医院,在当时的国内并不多见。有能力承担吗?技术上有多少把握?他顶着压力,组建设计团队,五赴佛山,终于拿下佛山项目。设计过程中,他与业主方反复沟通磨合,结合项目资金、技术、业务流程、地域文化和未来发展等多种复杂因素,极力说服、引导业主接受国际先进医院设计的新概念与新技术,结合多年来对中国医院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开创性地在佛山医院设计中运用方格网络交通模式设计、医院主街设计,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半集中式布局。多通道式影像中心、生物洁净手术部、下沉式广场、自动扶梯、200多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库等设计均属国内医院首次采用。佛山医院是中国医院建筑的里程碑,成为中国现代化医院建筑的标杆工程,引来全国各地近千家医院和设计单位参观学习。医院启用当年,就创下日门诊量4600人次的历史记录,至今仍然是珠三角驰名的综合医疗中心。为感谢黄锡璆的突出贡献,佛山医院在院区内树立起黄锡璆博士铭石。这是国内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为建筑师设立的铭石,是业主对建筑师的最高褒奖。

在完成佛山医院设计后,为抓住医院设计这一新经济增长点,中国中元成立了医疗建筑研究所。在黄锡璆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长沙中心医院、苏北医院、北医三院眼科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安贞医院、河北省第四医院等十几个大型医院的工程项目接连中标,使中国中元的医疗建筑设计稳步发展起来,不仅成为中国中元的优势业务,而且技术力量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一个研究所、两个设计所、超过200多人的设计团队,累计完成全国各类医院工程设计200多项。

业务做起来了,名气大了,年纪也大了,但这一切丝毫没有放慢黄锡璆对事业追求的脚步,丝毫没有减弱心中对所钟爱的医疗建筑设计的热度。2001年黄博士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他舍不得离开自己钟爱的事业,仍然一直深处医疗建筑学术研究和工程设计第一线,退休不离岗,对事业热情不减,工作不止。看图纸、接待客户、出差、指导年轻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为卫生部和国际医疗组织担任顾问、做学术研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20027月,黄锡璆因工作过度劳累导致视网膜脱落,不得已住到自己亲手设计的北医三院眼科病房。在患病修养期间,他就以患者的身份细心观察和体验设计效果,提出诸如病区地脚灯高度设置不合理,影响患者休息等改进意见。

2007年一月的一天深夜,在济南考察项目返京的途中,黄锡璆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同车的一位年轻设计师不幸遇难。黄锡璆也身受重伤,住院、卧床近3个月。直到今天,他腰椎里还放置着钢架,行动多有不便。不能睡软床,从床上起身时,要用胳膊支撑,侧身慢慢坐起;只能坐硬板椅,起身时,要两手扶把慢慢撑起;不能下蹲,不能久坐。即便如此,在中国中元的办公楼里,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他略微弓腰的身影;在一些项目工地现场还不时能看到他在指导年轻人的工作。

如今,黄锡璆已经退休十年有余了,但他仍然执著于事业。对于他来说,只要国家需要、单位需要,他愿意奉献自己最后的一丝余热。几十年来,每一项工作他都用发自心底的爱去做,有100分的劲要使出120分。黄锡璆的助手梁建岚这样评价他:“黄博士已经把事业和自己的生命融铸了在一起。”与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感叹:“黄博士发自内心的对事业的那份投入,我们比不了”。

 

爱国爱党 心系人民

 

在黄锡璆身上,体现了一位归国华侨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和信念,那就是报效祖国、对党忠诚、服务人民。他把这种信念融入人生每一次的重要抉择,融入为之奋斗终生的中国医疗建筑事业,融入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为在印尼出生的第二代华侨,黄锡璆从幼年记事时开始,就对“家”、“国”有着独特的体验。他深深体味到父辈们“游子”的辛酸和内心对“家”、“国”的火热向往。194910月,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印尼时,黄锡璆一家欢呼雀跃。在父母的鼓励之下,他的哥哥、姐姐1951年率先回到祖国。父母希望黄锡璆这个最小的儿子能留下来帮忙打理生意,将来老了也好有个依靠。但黄锡璆的心已有所归。他说:“国家新生了,年轻人应该回国学本领,参加祖国建设。”离开印尼之前,黄锡璆问都没问,就在当地政府保证“一辈子不再回去”的契约上签字摁了手印。19575月,正在上高中二年级的黄锡璆泪别父母,与堂姐和堂哥三人搭乘轮船,漂泊了55夜,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198711月,黄锡璆拿到鲁汶大学的博士学位,身边的很多人选择留下来或去别的国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心动,义无反顾回到了国内。他说:“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国家派我们出国留学花了很大的代价,是多少位农民几年的心血。”“国外再好也是人家的地方,不是我们的地方。”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成长跟国家的发展密切相连,跟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赶不上中国医院建筑大发展,他也无法取得这么多成就,如果脱离了国家,脱离了中元这个团队,他单枪匹马永远办不成事情。

黄锡璆为加入中国共产党苦苦追求了17年。早在大学二年级时他就第一次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由于“极左”年代的特殊政治环境,尽管在4年的学习期间以及刚参加工作的十几年里,黄锡璆都一贯表现优秀,但“华侨”的身份还是为他的政治前途设置了重重障碍。他不能参加政治学习活动,递交的入党申请书被一次次退回。工作上也颇受歧视。一次和同事三人去北京火车站调研,接待人员听说他是华侨,就委婉地谢绝。但他从不气馁,从不抱怨,心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党组织的向往。为了保持内心的平静,他就拼命工作,主动要求出差,别人不愿意去的老少边穷地区,他争着抢着去。1978年,黄锡璆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中国共产党,圆了他17年的梦。

入党35年来,他一直保持一个习惯,每逢党和国家重大事件或活动,他都要主动向党组织或单位领导递交决心书和思想汇报,谈认识、提建议、表决心,工作生活中处处以党员的要求严于律己,对党无限忠贞。2008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第二天,黄锡璆就向党组织递交决心书,他写到:“祖国到了危难之际,我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灾区灾后医疗设施重建做点事情。”在这之后他多次赶赴灾区实地考察,为灾区医院重建工作提供了大量建议和咨询。他说:“入党时就宣誓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这不应该只是口号。”作为基层技术人员,黄锡璆用行动践行了这个承诺,为党的事业倾情付出,勇于担当,一刻也没有懈怠过。

黄锡璆心系民生,他通过医院建筑设计这一实践平台,一步步践行着为祖国、为党、为人民的信念和目标。他认为,医疗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医院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医生救死扶伤过程中各种复杂的作业流程,而且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他始终坚持医院建设要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融入到设计中,以保障病人和医患人员的利益为核心。当遇到可能会对病人和医护人员健康不利的设计要求时,他据理力争、绝不妥协。2003年中国中元承接设计小汤山医院,上级要求三天三夜完成任务,但黄锡璆认为这样短的时间内建成的医院不足以在隔离、通风、防止交叉感染等方面达到烈性传染病医院的标准,将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他坚守原则,一次又一次地与相关单位和部门沟通,甚至发生剧烈争吵,最终一边设计一边施工,在黄锡璆的带领下,经过77夜的努力,中国中元交出圆满的答卷。430日,工程项目验收。严格的空间区分,杰出的通风系统设计,专业的医用垃圾处理……小汤医院收治的680名非典病人得到有效治疗,1200余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做到零死亡、零感染,为北京市有效控制非典疫情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锡璆留学归来后一直担任世卫组织和卫生部的顾问,他坚持走进基层、关注民生,多次奔赴偏远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关注基层医疗设施、麻风病医疗设施和精神病防治机构等的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医疗设施和医院建设的改善。近年来,拖着病残的身体,他正在著书立说,要把毕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这将是他留给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又一宝贵财富。

 

深入实践 创新求实

 

在黄锡璆身上,体现了科学的实践精神。他说话做事,严谨务实,不为虚,只为实。几十年如一日,深入一线做设计,依托项目做研究,扎根基层,注重细节。他不断从实践中学习、提炼和总结,丰富自身的设计思想,探寻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与中国医院建筑实际的结合点,开创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建筑之路。

毕业刚参加工作,他主动向单位提出要“下海游泳”,“到艰苦的第一线去”,经年累月地出差,吃住在工地,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搞设计、做研究。这些经历让他养成了深入一线、紧密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1988年归国,他放弃了去卫生部机关工作和去高校任教的机会。他认为,医院建筑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只有在一线做项目,才能真正了解医院的现实,把握用户的需求,接触真实的情况,掌握一手的材料。

在做各种项目时,他从不惟经验、书本、图纸是论,总是要亲赴一线。他细致研究医院的复杂工作流程,双向了解医生、病人看病、救治、诊疗的全过程;到医院找一个个科室主任,听他们对设计提需求;在会议室,一连几个小时与业主方探讨设计的最佳方案;到工地与施工队“聊天”,听他们对设计提意见;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哪怕是医生用洗手池的摆放位置这样的细枝末节;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总是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找几家医院走一走、看一看,那怕是主办方没联系过的医院,路过了他也要停下来驻足一会儿。

20034月,在眼疾尚未完全康复时,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小汤山非典医院的建设中,每天都奋战在第一线,忙碌到深夜12点,有时到家已凌晨3点多。无论忙到多晚,翌日早晨8时他又准时来到小汤山设计工地上,身边没有桌子,他就蹬在马路牙边画图纸。

经常深入一线,出差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据统计,自参加工作至退休前,他平均每年出差在外超过100天。做佛山医院项目前后三年的时间,他就去了8次,在现场时间近100天;在他的办公室,始终放有一个随时“待命“的拉杆箱,里边装着一些简单的随身物品,只要工作需要,他提起包就走,即便2001年退休后也是如此,而且是办完事就快回,从不耽搁。

渊博的学识加上勤于实践的精神,使黄锡璆对中国的国情了如指掌,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医院设计要求了如指掌,对用户的各种需求了如指掌,由此获得了对中国医疗建筑现状的深刻认知,对中国医院建设未来发展方向有了准确的把握,形成中国医院设计的完整思想。他提出我国医院建设要重视整体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过去见缝插针式的建设模式;他在反复分析中国医院人流、物流的基础上,首创我国医院设计采纳方格网交通模式的设计方案;他引入医疗主街概念,采用医院物流系统新设计格局,在手术部以及色彩分区、信息访导图标等方面不断创新;他不简单照搬国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而是因地制宜,创新结合。

用户对黄锡璆信任有加,他服务过的许多医院的院长伸出大拇指:“黄博士说的,我们都信”。黄锡璆经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说:做医院设计的人,一定要像医生给患者治病一样,要了解实情,要做得细一点,要服务到位。正是这种深入一线,求真务实的一贯作风,造就了黄锡璆这样一位实践大师。

 

勤学不倦 上下求索

 

黄锡璆的身上,体现了孜孜不倦的勤学精神。他珍视学习,嗜好读书,终其一生都在为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努力。他潜心设计,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时刻捕捉和跟踪医疗建筑业的变化与前沿。他苦练英文,以行业的瞭望者不断推动中国的医疗建筑业融入国际格局。

每一次学习机会,他都格外珍惜。1984年,黄锡璆博士初到比利时鲁汶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进修,但他的勤奋赢得了导师戴尔路教授的赞赏,赢得了攻读博士的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成天泡在图书馆,暑假别人出去欣赏美景时,他仍在图书馆啃资料,后来管理员干脆把图书馆的钥匙给他。妻子曾陪他在比利时住了一年零三个月,他没有陪着去欧洲著名景观玩过一次。“我们搞设计的也喜欢看风景,但是出国学习机会难得,如果不能学有所成,怎么对得起单位、对得起国家!”四年时间,黄锡璆就攻下了博士学位。学成那年,他带着整整24箱书籍资料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书,是黄锡璆博士一生的痴迷。回国后,爱书之情有增无减。有一次出差,他在业主的办公室偶然发现了关于日本医疗建筑的一本书,暗自欣喜,数次欲言又止。回京后,那本书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他忍不住致信业主,婉转表达借书之意。好书遇知音,业主感动之余慷慨赠书。隔一段时间,他就要去书店转转、看看,再买买书。他也四处托人买书,司机小金说:“帮黄博士买书,把我都买成了网站的钻石级会员。”他还拜托留学生、国外的朋友去淘国内买不到的专业书籍。一次在国外开学术会议,看到同行将会议资料随手丢弃,他心痛得不行,让助手收集起来带回国内。黄锡璆博士家里的客厅塞满书柜,卧室摆满书柜,飘窗上下还堆满书。“这房间的飘窗原来能看山景呢,现在是书墙了。”妻子不无遗憾,而黄博士却不无自豪:“医疗建筑的书我收集得比较多,一些国外印量很小的书我也收集到了!” 对于黄博士来说,书是精神的寄托和灵感的来源,不管白天工作多忙多累,他晚上都要看书,常常不到凌晨两三点不睡觉。妻子说“天天经常是我一觉醒来,还看见老黄在看书”。

从比利时回国后,深感时不我待,他不再午休,午休成为他最惬意的读报时间。报上只要和医疗有关的信息,无论是新医疗设备,新医疗政策,还是医患关系等等,只要是有价值的,他都复印下来,制作成剪报。正是这一本本厚厚的剪报,让他及时掌握业界最新动态,让他的设计与时俱进,永远充满着时代的鲜活劲儿。黄锡璆博士追赶着时代,年轻人追赶着这位大师。“黄博士年事已高、知识渊博,但学习的劲头儿比我们还足。”年轻人总感觉他就在那里,但总也赶不上他。

建筑业的与时俱进需要国际视野。黄锡璆博士用蚂蚁搬山的毅力,纯熟地掌握了英语这个追赶医疗建筑前沿的重要工具。读大学时黄锡璆学习俄语,工作后他开始自修英语。“文革”动荡的十年,他从未放松对英语的学习。40多岁考取公费留学,很大程度上基于他扎实的英语功底。如今年过七旬,他每天晚上都会看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的节目。身边的一位同事说,“他就像一本活字典,医学类的有些英文单词很难,我们每次请教他,他竟然全知道!”良好的英文水平,使他多年来能够无障碍地接触专业前沿,无障碍地进行国际交流,吸收国际先进成果发展我国医疗建筑事业,为中国的医疗建筑事业注入国际元素。

不只如此。让同行们更为敬仰的是,黄锡璆博士从不局限于医疗建筑的一城一池,他对科学发展的敏锐,以及站在“让生命活得更有尊严”“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层面考虑医疗建筑的大器宇,让一般的设计人员望尘莫及。

 

淡泊名利 不计得失

 

黄锡璆的身上,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可贵情操。48年来他用平和的心境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不怕吃亏,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医疗建筑事业,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一种宽广的人生气度。

在学术上,他有着包容的胸襟。业内有人对他开风气之先的言论进行复制,他并不计较。他说:“医疗建筑设计是大家共同的事业,新概念、新理论只要得到传播了就好,至于谁得了名利,有什么关系呢?”业内对他具有独创性的设计的模仿,他也并不在意,他说:“中国医疗建筑有这么大的市场,没有一个单位能做得过来,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达到了为社会造福的目的就很好。” 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黄锡璆团队更是把辛苦设计的20多张小汤山医院的图纸,无偿提供给全国慕名而来的地方传染病医院共享。

在生活上,他俭朴而随意。乘飞机出差他从来都是订经济舱,而且总是订最早的或者是最晚的航班,因为这个时段的机票价格最低。在外住饭店,他的助手梁建岚说:“是不是带星的无所谓,有的时候订不上正规的饭店,住个简陋的小旅馆,他也乐呵呵的。”在饮食上,他从不挑剔,在外就餐时很喜欢进路边小店吃一碗牛肉面;单位食堂里有九元自助餐,也有十五元自助餐,黄锡璆总是踩着饭点儿的尾巴,哈着腰、低着头、端着餐盘出现在九元自助区。

在工作中,他克己奉公。在比利时留学时他非常节俭,为了找一家比较便宜的复印店他可以多走半个小时的路程,但留学归国时,他把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留学津贴为单位购买了设备和书籍。他视网膜脱落休养期间,不止一次地对领导说:“我没有上班,工资是不是应该降一降?否则我于心不安。”单位体恤他年事高而且住得远,为他安排了车辆,但他从来没有因为家里的一件私事用过车。当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时,他却不为所动。曾有公司感叹仅“黄锡璆”这三个字的品牌价值就不可限量,想以百万年薪挖他走,他断然谢绝了。

为自己的家庭,他从没有利用工作之便谋过一丝一毫的私利。几十年来,不管多苦、不管多难,他都默默承受。多年来家里住房紧张,安不下书桌他就常年趴在客厅里的小圆桌上写东西,上级领导慰问时看到他住房拥挤,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这样就很好。直到2008年,他家才在北京郊区购置了一套住房。他唯一的儿子十九岁就远走他乡、自食其力,从事与建筑业毫不相关的市场营销业务,从小业务员干起,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打拼出来。人们都说,其实像博士这样身份的人,要是给孩子谋求点方便太简单了,但是博士的孩子没有沾到博士一丁儿点的光。

如今,他已成为令人敬仰的建筑设计大师,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而是以年过七旬的高龄仍奔波在建筑设计一线。在居功自傲、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小功即足思想充斥的浮躁社会,黄锡璆所拥有的这颗平常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淡泊足以明志,宁静方能致远。相对于黄锡璆所创造的事业,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同样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谦虚平和,真诚待人

 

黄锡璆的身上,体现了难能可贵的谦谦君子之风。对待同事、学生,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他总是那样谦恭。对待客户,为了共同的事业,为了那份信任,他总是谦逊而不卑微,真诚而不功利。对于斐然的成就,黄锡璆总是将一切归功于团队。

中国中元的人们,一提到黄锡璆,都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在他们看来,黄锡璆与其说是业内赫赫有名的大师,不如说是身边和蔼可亲的一位老者。在中国中元的食堂、楼道、大厅,他们常常见到黄锡璆的身影,“他总是笑着点着头和大家打招呼,背微微驼着,头微微低着,仿佛比我们这些年轻人还要谦恭的样子。” “黄博士那么大年纪了,出差在外再重的包,从来都是自己拎,我们常常开玩笑说,‘想给博士拎包都不容易啊。’”年轻人遇到问题常常向黄锡璆请教,哪怕是他再忙,哪怕是在他看来再简单的问题,他都会很耐心地讲解,而且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找博士审图、问问题,博士从来就不会说不。” 助手小梁说。

虽然黄锡璆在业内有很高的声望和名誉,但他却一贯谦逊低调、平等待人。他经常会收到来信,业务往来、同行旧友的信他一一回复。即便是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医院寄来建设图纸请他提意见,或者是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写信来请教某几个医疗建筑专用名词的翻译问题,他都会一一认真回复。每每去开学术交流会,黄锡璆都会从头听到尾。中国中元医疗院辛春华所长说:“有时遇到有人讲得不好我就想溜号,可是看博士还在那里听得那么认真,我想溜号都不好意思。”在黄锡璆看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发言都有值得汲取的地方。

对待业主,黄锡璆从来不摆专家的谱。河北省人民医院院长赵文清说:“黄博士来我们这里做调查,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员,每个科室每个人讲的他都认真记录,有的要求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黄博士还是认真地记。”黄锡璆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管多么不现实的要求,只要是使用者提出来的,就表明有这方面的需要,即使现在解决不了,也应该去认真了解,也许这就能成为创新的线索与突破口。河北省人民医院与中国中元的合作长达十几年,该院基建科的科长说:“我们赵文清院长对中元真的是情有独钟啊!” 而这情有独钟的背后,离不开黄锡璆的谦虚与真诚。有一次由于客观原因图纸没有按时交付,赵文清院长大为不满,当众质问责备,年过七旬的黄锡璆默默地听着,不争辩、不解释。“有千条理由,万条理由,没有按时交付就是没理由,就应该接受业主的批评。”有一次公用车辆出了故障,但为了准时赴约,黄锡璆就一个人去乘长途车,不小心被黑车司机骗上车,一路走走停停颠簸了十几个小时,才从北京赶到石家庄,令业主大为感动。

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医院建筑,黄锡璆从不居功自傲,只淡淡地说一句:这都是团队的功劳。

曾经的业主佛山医院谭院长这样评价他:“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身边的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他没有杂念,他的心很干净。”

做纯粹的人,需要精神,更需要一生的坚守。数十年如一日,黄锡璆博士忠诚报国、献身医疗建筑的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扎根基层的优良作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深深感染着每一位中国中元人,每一位国机人,每一位和他交往过、共事过的人。他当之无愧地为国机集团科技工作者树起一座丰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