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机精神楷模——记中国现代医院奠基人黄锡璆博士-九游会俱乐部

 
|

学习交流

国机精神楷模——记中国现代医院奠基人黄锡璆博士
来源:新海俊 | 作者:xinhaijun | 发布时间: 2014-04-18 | 174894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实华祖籍广东梅县,曾是一所小学的校长。30年代的中国,战火频仍,没有一片安宁之地。为生活所迫,黄实华与弟弟下南洋来到爪哇岛,几年积攒后,他开了个杂货店,弟弟开了个卷烟厂。

 

南洋归国

华侨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与当地华侨儿童一样,黄锡璆早早就进入华侨学校,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一。

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当年的印尼政局不稳,时有动乱。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印尼还发生了几次排华事件,当地人抢劫火烧中国人的商店。华侨成为寄人篱下、低人一等的“海外孤儿”。

194910月,新中国诞生了,当地华侨欢呼雀跃——国家有希望了!受新中国感召,一批又一批印尼青年北上归国。

身为当地侨领的黄实华,1951年把大儿子和大女儿送回国,1955年把二女儿送回国。但他并未打算送黄锡璆回国,一是他年龄尚小,二是他们希望他继承父业,照顾二老。

然而,黄锡璆心有所归。从记事起,他就深深体味到父辈“游子”的辛酸和内心对“家”、“国”的火热向往。看着哥哥姐姐和身边朋友先后归国,他早就决定回国了。父母支持了他的决定。

当时的印尼政府规定,华侨如要归国,必须放弃印尼国籍,并签字保证不再回原居留地。“签字就签字,反正也不想回。”黄锡璆没有丝毫犹豫,就在当地政府移民局“保证一辈子不再回去”的契约上签字、摁手印。

19575月,黄锡璆与同学踏上轮船“芝万宜”号,泪别父母。在海上漂泊了55夜,船停靠在香港九龙。

上岸,拉着行李,走上几百米,越过罗湖铁路桥,进入悬挂五星红旗的深圳解放街。“入境了!到祖国了!”随着人群中的一声高喊,大家欢呼雀跃,黄锡璆兴奋不已,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读书求学

黄锡璆在广州石牌华侨补校学习了一个月就参加摸底统配考试,他被分到南京五中,插班读高二。当时正值“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校生活十分艰苦。“当时因为没有吃的,好多同学浮肿,那时吃得最多的菜就是冬瓜,烧冬瓜、炒冬瓜,体育课只打太极拳,没力气做其他运动,晚上自修学习,常常忘了肚子饿。”回忆起这段历史,黄锡璆不胜感慨。不过政府对归国华侨很照顾,黄锡璆除了能收到米票、油票外,每个月还有半斤糖票。

1959年夏,参加高考之后,黄锡璆如愿接到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的录取通知书。正是在这里,黄锡璆开始了自己的建筑生涯。当时南工建筑系人才济济,包括知名老教授杨廷宝、刘敦桢、童寯等,其他老师如刘光华、齐康、钟训正、郭湖生、刘先觉等,鲍家森担任黄锡璆所在班的指导员。

网站地图